2019-04-25
对于未来十年的中俄关系,有种最具可能的前景 从最乐观的到对俄罗斯并不太有利的。
前景一:中俄成为更紧密的合作伙伴
这种情景在一个对北京和莫斯科充斥着敌意的外部环境下有可能实现。莫斯科和北京要想成为紧密的盟友并开展更紧密的合作,就必须面对经济、攻治上的共同挑战和威胁。
在这种情况下,俄罗斯会继续占领克里米亚,在乌克兰东部继续制造分裂并不时地采取积极的军事行动,西方对莫斯科的制裁会不断加深。与此同时,中国将继续加强军事建设,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海军强国,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试图采取各种贸易和投资限制措施来遏制中国的发展。
事态照此发展,可能会对中俄关系产生一系列相当积极的影响。
地缘政治的紧张局势将有助于保持大宗商品价格居于高位,最快到2020年石油价格将突破100美元/桶并且继续上涨。由于美国期望将以前外包出去的工业生产线搬回国内,它会需要弱势的美元,到本世纪20年代中期,美元将对全球主要货币贬值20%-30%。这将有助于俄罗斯积累创纪录的外汇储备,并为其能源部门新的开发和运输项目提供所需资金。与此同时,由于美国继续以“能源安全”为由向欧洲施压,迫使欧洲购买美国生产的页岩气和页岩油,欧洲能源市场对俄罗斯的吸引力将会降低。2025年后,莫斯科可能增加其对中国的石油和天然气的出口量,中国市场占俄罗斯石油出口的份额将从2017年的23.2%上升到30%-35%,天然气份额将从不到1%攀升至20%-25%。这将使中国成为俄罗斯真正不可或缺的合作伙伴。
俄罗斯再次成为中国的第一大能源供应国,锁定中国为其工业品出口的主要客户,这将促进俄罗斯消费品市场的增长,并极大改善俄罗斯东部地区人民的日常生活条件。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对俄罗斯的出口将呈爆炸性增长。首先是电子商务,近年来其增长率达到两位数,有望从2017年的185亿美元在2025年前增长到400亿-450亿美元。过去七年中,在阿里巴巴旗下的全球速卖通的推动下,电子商务占俄罗斯国际货运的份额从8%上涨至37%。中国仍将为俄罗斯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提供关键的基础设施,并参与当地的住宅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即便俄罗斯仍然禁止中方获得大型资源项目的控制权,俄方也没准备好对该地区的新兴工业设施进行投资。无论如何,中俄贸易合作将会进一步发展,俄罗斯的东部地区将蓬勃发展,从而确保与中国建立更加友好的边界关系,并鼓励中国对该地区的私人投资。
由于美国同时对俄罗斯和中国保持敌对态度,中俄都会将欧洲视为长期经济伙伴。中国将更有动力落实“一带一路”的项目,不仅投资到中亚,而且从哈萨克斯坦北部边境到波兰、芬兰的俄罗斯“基础设施走廊”也会得到青睐,途经俄罗斯远北地区的北极航线也会获得比当前更重要的地位。从纯粹的经济和金融意义上而言,俄罗斯的收益并不明显,但这些项目肯定会帮助实现俄罗斯领导人一直以来梦寐以求的“欧亚大陆之桥”的地位。更重要的是,借助中国的投资,俄罗斯各个地区可以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当前,俄罗斯的道路和基础设施发展已完全停滞,没有外部推动它无法重焕生机,无论启用多少资金都无法实现这些目标。
还有一个可能使俄罗斯和中国更加接近并加强合作的外部挑战,即整个中亚地区的泛突厥主义情感和伊斯兰教信仰的传播。俄罗斯和中国认为它们才是中亚地区的领导者,而土耳其在该地区日益活跃,使俄罗斯和中国都日益感受到伊斯兰化的威胁。俄罗斯拥有中亚穆斯林国家的大批移民,中国新疆地区的安全措施丝毫不得放松。打击极端穆斯林分子的斗争可能成为中俄之间的一个大型合作项目,能够加强中俄的安全关系,并且促进两国在后苏联地区开展经济合作。然而,莫斯科和北京之间在中亚地区一旦产生任何意见不一,都会极大地破坏中俄同盟关系。
在共同的外部压力下,中国和罗斯可能会在经济和金融领域开展一些新形式的合作;首先是为了确保中俄两国相对于美国的金融独立,例如增加两国的货币流通(当然,人民币起主导作用);建立金融清算系统,促进商业交易;推动信用卡和支付卡网络与美国银行和汇款中心脱离。两国并没有期待走得太远 让本国货币可自由兑换并试图将它们提升到全球储备货币的位置,但两国金融体系的深度融合必然会促进两国间期待已久的经济合作。
总而言之,在西方适度压力下,中俄经济接触看起来是俄罗斯无需进行深度结构改革而实现经济增长、开发远东地区并实现欧亚经济一体化的最佳途径。考虑到普京不会改变他的外交政策,而美国开始意识到中国崛起对美国变得非常危险,上述情景并非完全虚构,大约有20%的可能性发生。
前景二:地缘政治缓和俄罗斯依附于中国
第二种可能的前景是,如果全球经济恢复“正常”并且政治紧张局势有所缓解,俄罗斯仍然坚持其咄咄逼人的对外政策,对更广泛的外部世界的不同态度将导致中俄合作停滞不前甚至下滑。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和平地解决了与美国之间的争端,随后如习近平主席在2017年达沃斯论坛所述在全球化的新阶段取得了领先地位。与此同时,中国的管理者们成功转变了经济增长模式 对环境更加友好、可持续(近年来我们已经看到中国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努力),这种转变降低了全球对能源的需求,特别是中国的能源需求。尽管中俄之间仍然会使用“战略伙伴”来定义双方关系,但仍然对全球化抱有敌意的俄罗斯对中国而言不可能是一个有价值的伙伴。
如果这一趋势成为主导,对中俄关系并不会十分有利,而且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对于俄罗斯经济和整个国家的前景来说都不会有利。
如果美国民主党在2020年重新夺回参议院和白宫的控制权,中美紧张局势的总体缓和将对全球经济产生稳定作用,尤其是在2021年-2022年可能爆发的新一轮金融危机期间变得更加明显。对于许多受影响的国家而言.中国与美国既是消费者也是最终货款人。中国领导人继续加强军事建设,但会放慢脚步,避免对外部产生更大的刺激;在解决国内问题和与欧洲合作的动力牵引下,北京会全力发展生态可持续型经济,这预示着资源利用率的大幅提升以及加大对可再生能源技术和生产的投入。与俄罗斯不同,中国将持续发展,而且在表达其地缘政治愿望时,中国不会那么直截了当,这种含蓄的姿态很可能持续到2035年之后。正如中国共产党的决议所表明的那样,届时中国才会向在2049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发起冲击。
地缘政治紧张局势缓和、美国石油和天然气产量稳定增长、能源总体消费量下降以及美元汇率的显著提升等因素综合叠加,油价在2020年之后开始下落。到2021年,布伦特原油价格跌破40美元/桶,中国能源消费水平在2022年达到顶峰。上述两个情况同时发生会给俄罗斯经济带来沉重打击因为在2018年-2019年的油价飙升之后,俄罗斯经济刚开始在能源领域扩张投资。中国拒绝俄罗斯提出的增加石油供应的计划,并搁置通过阿尔泰进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西线天然气管道的计划。到2022年,俄罗斯与中国的贸易逆差达到创纪录的500亿美元,因为莫斯科不得不重新谈判并降低向北京供应石油和天然气的价格。经过几年的谈判,克里姆林宫最终同意准许中国国有石油公司在西伯利亚和俄罗斯远东地区勘探和经营新油气田,并建立自已的管道,以确保从输向中国的能源供给中获得稳定的现金流。
俄罗斯东部地区的人口持续大规模流失,因为该地区在事实上会越来越多地出租给中国公司,由于新投资用于开发新的油气田和矿产资源以及建设道路和向中国出口产品,当地人没抱太大希望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即便中国人对俄罗斯广大的土地不感兴趣,当地人也会意识到他们被俄罗斯联邦政府遗忘,因此试图离开这片土地。总统普京的支持率会在2024年(俄罗斯下一届总统选举年)降至新低,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即使没有表达任何自治愿望,也将会成为整个俄罗斯问题最集中的地区。俄罗斯主要的大型公司逐渐停止在该地区的业务,并在与中国公司的各项竟争中落败。
由于地缘政治紧张局势缓和,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丰富的中亚国家的重要性减弱,北京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资金支持开始偏向于“海上丝绸之路”项目,投资数十亿美元在从马六甲海峡到苏伊士运河的整条航线上建设世界海港,并从云南到安达曼海的缅甸海岸建设高速运输走廊。中亚试图转向俄罗斯,但莫斯科无法支持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的基础设施项目,同时试图阻止建设穿越里海的石油和天然气管道,希望维续控制哈萨克斯坦石油通过陆路向欧洲出口。在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去世后,哈萨克斯坦北部爆发反俄骚乱,导致大批俄罗斯人大规模逃亡回国,欧亚联盟寿终正寝。
莫斯科与北京之间的合作仍在继续,但并不是因为俄罗斯认为合作对国家发展有利,而是因为克里姆林宫别无选择。中国仍然是俄罗斯忠诚的朋友,公开赞扬俄罗斯领导人的国内政策和在全球舞台上继续维护“主权”的立场,并利用两者导致的后果来确保与俄罗斯进行贸易以及开发俄罗斯自然资源时的最优条件。与此同时,莫斯科无法对北京采取强硬的立场,因为俄罗斯仍然被国际社会孤立,中国是其为数不多的朋友和伙伴之一。届时,中国会成为2030年俄罗斯政治议程中最具争议性的话题之一。
上述情景看起来是最现实的,发生的概率高达70%。事态的发展肯定会标志着俄罗斯相对于中国的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下降。北京不会试图疏远俄罗斯,但克里姆林宫领导人幻想的世界会落空,这将引起莫斯科过度紧张的反应。正如中国共产党人在斯大林去世后将苏联人视为“修正主义者”一样,莫斯科会认为北京准备向西方做出让步,即使事实并非如此。尽管这样,俄罗斯也不会放弃与中国的联盟,因为它没有选择;中国也不会成为俄罗斯的对手,因为与莫斯科合作得到明显好处。中国将继续为俄罗斯提供帮助,但更多的是为了保持俄罗斯生存下去而不是为了后者的发展进步。
前景三:中国经济增长停滞,俄罗斯深受其害
第三种前景可能关乎于中国是否会成为全球金融危机的中心,有很多因素可能导致中国经济增长不稳定,但没有人能预知哪个是罪魁祸首。如果发生这种情况,这对俄罗斯领导人会是个巨大的冲击,可能会迫使其重新考虑其与西方的关系以及依靠“亚洲道路”支持自身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态度。
中国的经济看起来很健康并且表现出强劲的增长,但也有许多弱点。大多数专家都指出,中国国有企业信贷超额,房地产市场泡沫越来越大,消费信贷过度扩张以及中国从未出现过的劳动力短缺问题。这些问题并不必然造成中国经济崩溃,但全球经济危机以及与美国的激烈对峙都可能导致中国“经济奇迹”的终结(无论是欧洲国家还
是亚洲国家,都没有过连续几十年保持经济增长的记录)。
如果中国的增长停滞,它将对俄罗斯产生两种不同但同样重要的后果。一方面,它将引发对俄罗斯传统产品的需求下降。即使是现在,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约有40%的产品出口流向中国,至少25%的地区经济活动是为了满足中国需求或投资的。中国经济的停滞将意味着俄罗斯邻近地区的经济活动大幅下滑,这可能导致其产品出口减少四分之一。与此同时,中国将减少对俄罗斯石油和天然气的购买,这将对俄罗斯整体经济产生溢出效应。贸易中断也将加剧中俄在政治领域的紧张局势。
另一方面,似乎更重要的是,这可能会改变俄罗斯政治精英对中国的整体态度。如今,那些赞扬中国成功的俄罗斯人提及的不是中国的政治制度,而是其令人印象深刻的经济和技术成就。如果没有这个组成部分,中国道路的诱人力量会在俄罗斯消失;关于未来中国投资流入俄罗斯的假想将比预期更早恶化。没有它们,俄罗斯更倾向于与西方合作而不是与“东方”合作。俄罗斯在欧洲和亚洲之间的选择肯定会主导2030年早期的政治议程,“欧亚主义”的主要优点将会失去吸引力。
当然,我应该提一下,这种情况看起来是最不可能发生的,它的概率大约为10%,但人们不应完全排除它。
结论
综上所述,在2030年之前俄罗斯与中国关系的所有情景之中最主要的因素是俄罗斯对中国的巨大依赖。由于不同变量在起作用,从经济发展前景到与全球市场的相互联系程度,从政治管理的质量到区域发展的差异,等等 俄罗斯并没有能力去塑造与中国的关系,中俄关系的发展方向和未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北京。中国与俄罗斯是从政治上开始走近的,但中国对经济合作更感兴趣。即便是俄罗斯的领导人产生更迭,中国也会像以前一样继续与俄罗斯进行经济合作。即使俄罗斯迎来一个亲西方的政府,俄罗斯也无法终止与中国的合作。俄罗斯缺少杠杆来促使中国重新考虑近年来与俄方达成的经济合作条件。
我想重点强调的是,目前的中俄合作并没有朝向建立一个稳固政治联盟发展,而是一种以贸易为基础的经济伙伴关系。20多年来,这种伙伴关系甚至无法发展成为一个强大的以投资为主导的联盟。这种联盟的政治因素看似是虚构的,在双方来看,没有必要牺牲利益和原则使双方关系更进一步。而且,在转向北京之前,莫斯科实际上已经尝试了所有的与美国和欧盟维持良好关系的可能性。随着与西方大国及其附属伙伴之间关系的恶化,俄罗斯转向中国。如果西方对俄政策不发生改变,俄罗斯将会与中国建立更紧密的同盟关系。对于北京来说,贸易条件变得更加舒适,作为俄罗斯东部强大的“最后买家”,它对俄罗斯的投资以及在金融层面支持俄罗斯的意愿都变得不那么强烈。
预测俄中关系的未来发展,自从普京开始执行公开反西方的外交政策以来,两国关系的走势就注定不会发生根本性变化。对于中俄任何一国来说,对方都是有价值的盟友。不过,两国之间的亲密联系令人担忧,俄罗斯作为一个不负责任的玩家,可能会鼓励中国在政治或军事领域采取一些出其不意的招数。
最后,无论是莫斯科还是北京,在2030年之前,都没有理由去破坏目前中俄关系的发展。随着两国都开始面临领导人换届的问题,才会出现一些关于俄中关系的新思路。但这种情况在2030年之前并不会发生。
本文作者:俄罗斯著名经济学家、俄罗斯后工业化研究中心创始人和主任、波兰高级国际问题研究院高级研究员